中医或更易稳定支扩病情

       咳血在影视剧中一直被当作重病的信号,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人常年咳 血。他们正是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患者,常年咳嗽、咳痰使得呼吸道毛细 血管破裂,导致反复咯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干预,可能引发大咯血,进而威胁生命。秋冬感染性疾病高发,也是支扩患者的高危时刻,此时应该做些什么呢? 

        咳不停小心支扩 【上门】

      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支 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 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 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气管 出现变形、持久扩张。扩张变性 的支气管会不停产生炎症,产 生痰液,使得患者不停咳嗽。且 因为支气管扩张导致内部气压 变化,痰液排出难度增大,所以 患者咳嗽得格外费力,而大力 咳嗽也会破坏血管,从而引发 咯血。如果毛细血管破裂,则表 现为痰中带血,如大血管破裂, 患者可能出现大咯血。曾有支气管扩张患 者一次咳血超 200 毫升,险些因失血过多 丧生。 喻清和介绍,支气管扩张是一种覆盖 全年龄的疾病,幼儿多因先天肺部发育不 足引发,而成人可能因慢性炎症引发,如 慢性肺炎迁延不愈、肺结核等。需要注意 的是,有些患者感冒“痊愈”后仍然咳嗽不 止,持续黄痰,一直没有理会,迁延几个月 后才就医,此时可能存在支气管扩张。 需要注意的是,普通 X 光胸片、胸部 CT 很容易漏掉支气管扩张。喻清和表 明,不少医院做胸部 CT 默认是 7 毫米平 扫,而支气管扩张初期往往范围较小,扩 张程度不大,需 1~2 毫米薄层扫描胸部 CT 才能将其揪出。患者在检查时可以关 注下胸部 CT 的具体类型,尤其反复在同 一部位出现肺炎的患者,一定要考虑支气 管扩张症的可能。

       中药治疗或可延长稳定期 

       确诊支气管扩张症后应该如 何治疗呢?喻清和介绍,支气管扩 张后无法再回归原样,只有手术切 除才能“治愈”。对于单一部位发病 的患者而言,切除该肺段即可痊 愈,但如果是多发性支气管扩张, 则只能选择保守治疗。 西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主要 方法是用抗生素抗感染、化痰治 疗、免疫调节等治疗。但抗生素存 在耐药情况,药效随使用时间延长 而减弱,多重耐药可能令部分患者 面临难以用药的境地。喻清和表 明,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支气管扩 张症存在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在 急性发作期中西医联合治疗,在稳 定期服用中药,能够显著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降低耐药出现几率,减 轻支气管扩张症对身体的损害。 中医采取辨证施治理念,如果 以黄痰症状为主,即清肺化痰;如 果病人体质虚弱或脾虚,即兼顾健 脾、补气的方法提高免疫功能;如 果病人咳嗽时间较长,出现气喘甚 至肾虚,即可加入少量补肾药物, 达到肺、脾、肾三脏同治的作用。 “中药不仅能缓解症状,还可以起 到提升人体正气,增强体质和恢复 免疫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精神状 态。”喻清和说,“我有个病人在稳 定期采用中药治疗已十余年之久, 平日只偶尔吐两口黄痰,正常工作 生活,几乎与常人无异。” 

       秋冬重点预防急性发作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往往 存在诱因,比如气温骤变、感冒等。 春夏、秋冬交替时是支气管扩张症 急性发作的高危时期,此时患者们 一定要提高警惕。喻清和针对预防 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给出以下 建议。 注意保暖。季节交替是气温变 化最大的时期,呼吸道怕冷,大家 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不仅衣物要 保暖,呼吸道也要保暖。比如,避免 暴露在寒冷的环境、出门戴口罩 等。 晒太阳。晒太阳可以提高免疫 力,对于呼吸道健康也有益处。 防感染性疾病。季节交替时感 染性疾病高发,而感冒极易诱发支 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所以一定要 做好预防工作。患者可提前接种相 关疫苗,在流感季避免去人群混杂 或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适度运动。运动也是增强体质 必不可少的途径,需注意避免在早 晚气温低时进行户外运动,尽可能 选择阳光充足、人流量少的地方, 必要时可选择居家运动。 饮食方面。很多人夏季不注意 保养,喜吃寒凉食物,寒气内积,秋 冬时加上外寒,雪上加霜。体质不 好、虚弱的人四季都要注意饮食, 少吃寒凉食物,不喝凉茶、凉汤、苦 瓜、雪梨、绿豆等,更不要喝冰饮。 掌握排痰技巧,积极排痰。排 痰对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而言至 关重要,掌握排痰技巧可以减少大 力咳嗽对呼吸道的损伤。患者可咨 询专科医生、护士建议,寻求排痰 指导,比如左侧支气管扩张患者在 右侧卧位时痰更容易排出。 

                                                                       指导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喻清和 记者 殷鑫 通讯员 韩文青

                                                                       摘自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