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指导下,选用相关中药组方配药,或与食疗相结合,组方配膳,调养身体,以达到增强体质,补虚治病,健身防病,促进康复,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目的,这种保健方法称之为食药养生。
食药养生的作用
一、强壮身体
二、预防疾病
三、延年益寿
食药养生的原则
一、五味调和,合理搭配
1、多种食物的搭配:五谷、五菜、五畜、五果等;
2、食味的调和: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的合理搭配。
《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五谷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高粱),菽指豆类。我们可以把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
五畜是指牛、羊、猪、犬、鸡以及乳汁、禽蛋等各种动物性食品。 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
五果是一般水果,尤指桃、栗、杏、李、枣,实际上是水果和干果的统称,还包括某些能生食的瓜果如西瓜、哈密瓜等。
五菜是五菜:韭、薤、葵、葱、藿(绿豆)主要提供膳食纤维、 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
二、 五味入五脏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甘味食物具有补益和缓解疼痛、痉挛等作用。如蜂蜜、饴糖、桂圆肉、米面食品等
咸味食物具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 如盐、海带、紫菜、海虾、海蟹、海蜇、 龟肉等。
酸(涩)味食物具有敛汗、涩精、止泻、缩小便的作用。 如乌梅、山楂、石榴、柿子等。
辛味食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降气等作用。 如苦瓜、苦杏仁、橘皮等.
淡味食物具有渗利小便、祛除湿气等作用。如西瓜、冬瓜、茯苓、黄花菜、薏苡米等.
三、因人施食,顾护脾胃
1、年龄因素
A 小儿的生理特点主要是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应适当选用健脾助消化之品,如山药、茯苓、扁豆、太子参、山楂之类。
B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因此应注重蛋白质和热能的补充。药物调养可适当选用调养心肾和心脾的药物,如枸杞子、百合、莲子等。
C 成年妇女,生理上有经、胎、产、育特点,感情又丰富,易产生气血两亏之证,宜注意调理气血。可选阿胶、红枣、龙眼肉等。
D 中年时期,生理上开始由盛转弱,应全面调理,再振根基。宜选用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补肾益脑药物。如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枸杞子、杜仲、胡桃仁等。
E 老年期,生理上呈退行性改变,常患一些慢性病,宜选用药性平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的药物,如黄芪、党参、黑芝麻、龙眼肉、桑椹、枸杞子、西洋参、山药、何首乌、杜仲、百合、玉竹等。
2、体质因素:
A 阴虚体质:不宜多食温燥辛辣,宜多食甘润生津之品;
B 阳虚体质:不宜多食生冷寒凉食物,宜多食温热性食物。
3、季节因素
A 春季阳气生发,进补用药应顺应生发之气,如选用党参、当归、黄芪、白术等;
B 夏季昼长夜短,酷暑外蒸,宜选用一些清补之品,如西洋参、菊花、麦冬、佩兰等;
C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宜选用滋阴润燥生津的药物,如银耳、玉竹、百合、石斛、麦冬等;
D 冬季气温偏低,阳消阴长,宜温补元阳,并且养阴,可选用何首乌、龙眼肉、杜仲、阿胶等。
4、辨证施补
运用补养药可分为无病强身和有病调养两类,无论那一种情况进补均不可盲目,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审因施补,合理选择药物。
虚症的种类很多,但归纳起来,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因此,应选择相应的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药物。
A 气虚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脉虚。
B 阳虚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尿清便溏,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迟弱。
C 血虚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麻木,月经量少、色淡,脉细。
D 阴虚证: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常用的补气药物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甘草、大枣等;
常用的补血药物有:当归、熟地、何首乌、阿胶、桑椹、龙眼肉等;
常用的补阴药物有:沙参、麦冬、石斛、枸杞、黄精、女贞子、玉竹、银耳等;
常用的补阳药物有:鹿茸、冬虫夏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杜仲、菟丝子等。
5、食药养生禁忌
(1)脾胃虚寒忌生冷食物、大量的生蔬菜和水果等.
(2)脾虚纳呆或外感初起忌粘滑糯米、大麦、 小麦等所制的米面食品
(3)脾湿或痰湿者忌油腻荤油、肥肉、油煎炸食品、乳制品
(4) 风热证、痰热证、斑疹疮疡患者忌腥膻海鱼、无鳞鱼(平鱼、巴鱼、带鱼、比目鱼等)、虾、蟹、海味(干贝、淡菜、鲍鱼干等)、羊肉、狗肉、鹿肉等.
(5)内热证患者忌辛辣,葱、姜、蒜、辣椒、花椒、韭菜、酒、烟
(6)发物指能引起旧疾复发,新病增重的食物。除上述腥、膻、辛辣等食物外,尚有一些特殊的食物,如荞麦、豆芽、鹅肉、鸡头、鸭头、猪头、驴头肉等为哮喘、动风、皮肤等病患者所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