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快推进中西医协同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中西医协同的优势,努力完成任务书目标任务,项目组于2022年4月24日星期日 12:30召开了我院建设中期总结及项目建设推进会。
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腾讯线上会议(会议号:899 780 098))。项目负责人呼健院李时悦副院长、中医科夏鑫华主任、省名中医潘俊辉教授参加会议并讲话,中医科副主任喻清和主持会议。各专业组组长及成员参加会议。
一、各专业组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包括项目目前进展情况、存在问题。
各专业组目前均已开展了中西医协同联合查房、联合疑难病例讨论、疑难病例中西医协同治疗,肺络瘀阻病/肺血管病专业组已经开展了中西医联合多学科门诊,情况良好。肺癌/肺部肿瘤专业组、肺络痹/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专业组拟于近期开展中西医协同多学科门诊。各专业在科学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良好合作,共同申报课题或扩展基础研究。
二、中西医协同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分别介绍如下:
1.肺络痹/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专业组 2022年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相关专家共识《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共识中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EGPA有一定优势,首次提出EGPA属中医“肺络痹”,活动期应搜风逐邪、通络宣痹,缓解期应扶正通络、祛风化痰活血。主编并出版一部疑难病例专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鉴别诊断》,中医科黄婉怡博士参编。共同培养博士后一名。中医科黄婉怡博士收集整理EGPA资料,拟发表相关论文。建立EGPA动物模型,在EGPA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干预,探索EGPA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的可能作用靶点。
2.肺络瘀阻病/肺血管病专业组目前病房查房及病例讨论所涉及中西医协同治疗病例70例,其中包含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有急性加重患者2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13例、间质肺患者8例、支气管扩张伴咯血14例、肺脓肿5例、肺部感染(细菌及真菌)8例。中药来源的单体药物治疗慢阻肺及其并发症的临床多中心研究(刘春丽),补肺活血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刘春丽教授,张志敏教授参与),心阴片防治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血管重塑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评价 刘春丽教授、张志敏教授、任培华副教授联合申报中。发表学术论文6篇。
3.肺癌/肺部肿瘤专业组中西医协同课题研究,葫芦素B靶向MDSCs联合PD-1抑制剂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刘明),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已发表相关论文2篇,研究将进一步探索中药单体在肿瘤免疫增效减毒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并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有望“老药新用”,发挥协同效应;正启动课题“四磨汤改变肠道微生物菌群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共同举办学习班(中国呼吸肿瘤协作组年会及重症肿瘤年会设立“中西医协同专场”),进行中西医结合理念普及及推广。“肺癌合并COPD国际共识”及“重症肺癌”书籍加入中医中药部分。
三、专家意见
广东省名中医潘俊辉教授 中西医协同取得好的效果可以向全国推广,协同需要制度化,规范化。医院应该成立领导小组。
中医科夏鑫华主任 夏主任指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经费使用,完成年度目标,中西医协同应该是全方位,多方向合作,在建设过程中发现亮点,促进中西医在某些疑难病诊治中的优势。科室全力支持项目推进。
呼健院李时悦副院长 李院指出项目建设以来,中西医团队进行了多方面合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推进项目建设非常必要。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工作需要建立流程,总结相关问题,发现建设亮点,形成示范性管理制度、工作机制、诊疗规范等。各专业组要注意经费使用,按时间节点完成目标任务。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建立需要医院有关行政部门积极指导与协助。
四、存在问题及急需医院解决的问题
1、医院需要成立中西医协同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并形成正式文件。
2、中西医协同制度需要有关职能部门会同项目组建立及完善。
3、中西医协同缺乏有效绩效评价机制,尤其是中医团队没有绩效体现。
4、中西医协同联合病例讨论记录模板、多学科联合门诊记录模板尚未建立。
5、中西医协同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机制建设问题。
6、各专业中西医协同治疗后效果评估标准尚未建立。
7、用于治疗肿瘤相关中成药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