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张冬莹 韩文青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大坦沙院区召开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发布会暨全国巡讲启动会。中国首个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EPD)的专家共识已于 2022 年1月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对促进EPD疾病优化诊疗决策与科学规范管理,推动呼吸与风湿、感染、肿瘤、血液、影像、病理等学科之间的多学科交融有着重要意义。

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表示,我国目前在嗜酸粒细胞相关领域研究与国际基本同步,有信心在这一领域走到国际前沿。

发布会出席嘉宾合影 图/受访者提供

多学科联动,推动EPD研究进程

据了解,嗜酸粒细胞是人体中白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与其他粒细胞一样,是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嗜酸粒细胞有杀伤细菌寄生虫的功能,也是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中非常重要的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可以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比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过敏、过敏性紫癜;感染性疾病,比如寄生虫感染,血吸虫病、蛔虫病等;某些皮肤病,比如湿疹、剥脱性皮炎、银屑病;某些血液病,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某些恶性肿瘤,也可以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比如肺癌;猩红热等一些传染病也可以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以及一些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比如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

在发布会上,钟南山谈到在以往诊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发现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例,应当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予以重视。他认为该细胞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远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够解决的,需要有多个学科会诊才能进行深入研究。

钟南山致辞:“国内有大量的临床病例,有着不错的研究基础,我们目前对某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水平是与国际同步的。”钟南山说道,“多学科结合,找到正确的诊疗方法,我们有信心让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走在国际前沿。”

“本次《共识》得到了呼吸科、感染科、血液科、风湿免疫科、肿瘤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学科专家的支持,这对《共识》的成文、发表尤为重要。”广医一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哮喘与呼吸免疫亚专业组组长、主任医师、《共识》执笔人张清玲教授说:“通过《共识》的发布和全国巡讲的开展,可以加深多学科专家交流合作,促进各个学科共同发展。”

为广大医师诊疗提供帮助

张清玲在致辞中表示,目前我国尚缺乏详尽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流行病学报道,广大医师——尤其是呼吸科医师对此类疾病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EPD挑战面临评估和诊断决策等严峻挑战。张清玲说:“在过去的诊疗中,某些医护人员对EPD病因的认识有限,出现过多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但激素却未必是治疗该疾病的正确药物。随着《共识》的发表和全国巡讲的开展,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医护人员认识到这类疾病,从引起这类疾病的常见和少见病因,规范思考其基础疾病,彻底治疗患者的‘病根’,避免‘治标不治本’的情况。”“在一次寄生虫感染的病例中,我们曾抓住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的迹象为患者及时诊治。”张清玲分享道,在此前诊断过一位患者,当时患者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带有肺炎表现,外院长期给予激素治疗未能治愈。张清玲从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的常见病因出发,结合患者的发病情况,决定首先为其排除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相关性疾病。最终,在患者的大便中检测到了寄生虫虫卵,张清玲很快为其进行了抗寄生虫治疗,患者很快就康复了。

“希望《共识》的发布和全国巡讲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EPD的认识,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评估,可以更提前一点发现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张清玲介绍,“我们也希望通过全国巡讲能够让患者了解到相关的疾病知识,在检查评估的过程中配合医生的诊疗,少走弯路,保障人民健康。”(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沫依
                                                        校对 | 谢志忠